- 相關推薦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
整節(jié)課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著眼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除以整數的小數出發(fā)之后,繼續(xù)學習整數除以整數的小數除法。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設計,用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生日禮物”替換了課題“參觀博物館”,使“生日禮物”的情境貫穿整節(jié)課,以“介紹禮物→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展示自我”為主線圍繞本課的兩個知識點(一是除到個位還有余數,二是整數部分不夠除)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探究出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活動一我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活動二我放手把學習空間給了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只是在他們交流匯報時重點強調豎式計算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在問題的.設計方面,我用身邊的數學內容引入,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更加明白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這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質量,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2
這節(jié)課的內容是學生在熟練掌握含有小括號的三步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例題以學生熟悉的題材為背景,從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學生在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矛盾:對列出的綜合算式,如果按已知的順序計算,那么與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不符。這是,適時地引出中括號,并通過說明使學生認識到:運用中括號能改變運算順序,能使列出的綜合算式與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相一致。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計算并概括出含有中括號的算式的運算順序。
教學時,我先出示掛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從圖上知道些什么,根據圖中的信息可以求出什么,引導學生說出知道航模組有男生8人,女生6人,可以求出航模組共有8+6=14人,知道美術組人數是航模組的2倍,可以求出美術組有(8+6)×2=28人,強調8+6要加小括號,接下來出示問題,合唱組的人數是美術組的幾倍?要用合唱組的人數÷美術組的'人數,讓學生列出綜合算式84÷(8+6)×2,通過計算,使學生發(fā)現,如果這樣列式,在算完8+6=14后,就要計算84÷14,與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不符,得數也不對。讓學生獨立思考,有的同學說要加括號,可算式中已經有了小括號,怎么辦呢?此時,我提出了新的符號——中括號,讓學生思考中括號應該加在什么位置,然后讓學生看算式說運算順序,接下來在書上獨立完成,最后讓學生說說在有中括號的算式里應按怎樣的順序計算,學生能夠說出:在一個算式里,既有小括號,又有中括號,要先算小括號里面的,再算中括號里面的,這樣的安排為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做,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現有的知識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這時介紹中括號和含有中括號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學生學起來就輕松自如了。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3
由于“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我也是剛接觸,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也有許多困惑,一切還在摸索中。而在運用這種全新的模式進行教學后,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我以前講的還是太多了,剝奪了學生思維的權利,其實有許多內容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完成,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讓學生真正的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由原來的要我學變?yōu)槲乙獙W。本課的例1,我放手讓學生在自學指導下,小組合作完成,結果他們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中發(fā)現了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雖然有些同學說得不夠完整,但在其他同學的補充下,也能夠自己發(fā)現小數的性質。為了不讓學生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能應用于實踐中,我讓他們獨立完成了做一做,又做了判斷題,這樣他們從理論到實踐,真正理解了小數的性質,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在例2和例3的教學中,更是大膽的放手讓他們獨立自學,從而發(fā)現學生在運用小數的性質進行化簡和改寫時出現的問題,而之后的.合作學習和后教就重點處理學生出現的這些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把本課的重、難點吃透了。課堂檢測和課堂作業(yè)的完成,也讓我更迅速的掌握了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完成的情況,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這節(jié)課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教學中還應適當的增加一些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學得更有自信,還有對于小數的性質的發(fā)現處理的還是有些急,應該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舉一些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例子,如:有的商品標價就是應用了小數的性質,還可以通過畫圖舉一些例子。我想這樣處理后,接下來的課堂作業(yè)完成的情況會更好,而不至于出現有些學生會背概念卻不能正確應用概念的現象。因此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的總結反思,靈活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教學模式,以學生的學情定教,從而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4
《認識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屬于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領域。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學習線段、角、平行線、垂線、角度知識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三角形在平面圖形中是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多邊形都可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來推導有關的性質,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為學習其他多邊形積累了知識經驗,還可以為進一步學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打下了良好基礎。但學生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說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從頂點來畫,所以正確畫出已知底邊上的高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但是學生可以將畫平行四邊形、梯形高的經驗和四年級學習的過點畫已知直線垂線的經驗都遷移過來,降低畫高難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課教學內容,做到以下幾點。
1、本課注重與其他平面圖形的知識進行勾連。課的伊始,幻燈片演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都是由4條線段圍成的特殊四邊形,為學生歸納三角形定義奠定了基礎;又通過幾何畫板演示梯形上底逐漸縮短,成為“0”時,引出三角形,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三角形與四邊形的內在聯系。
2、本課內容雖多,但層次清晰,主次分明。按照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定義→穩(wěn)定性→高→中位線的順序展開教學,而三角形的高是教學的重難點。
3、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顒拥倪^程也是數學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培養(yǎng)和深化。
4、根據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的特點,采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并借助幻燈片和幾何畫板的演示,把靜態(tài)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tài)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
然而,這節(jié)課還存在不足之處,如:判斷三角形的課件最好一組一組地出示;老師在大屏幕上指,“這樣是三角形的高嗎?”引起學生誤解,不如出示課件演示。這些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去探索、改進。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5
本節(jié)課我通過生動活潑的多媒體課件和學生們一起探討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guī)律并運用這一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課件中不僅有動畫而且插入音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調動他們學習的激情。
首先課件演示三種不同的三角形在爭吵,(學生錄音,把每個三角形說的話錄下放入課件中)讓學生判斷他們在爭吵什么,引入本節(jié)課內容。這樣可以使學生的眼睛一亮,耳朵受到刺激,吸引珠學生們的注意力,很巧妙就把學生帶到課堂上,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再次讓學生觀察每把三角尺的內角和內角和,以及用兩個一樣的三角尺拼成一大三角形,它的內角和內角和是多少,利用身邊的學具材料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呢?提出問題,提出質疑,學生帶著問題和質疑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時同桌兩人一組測量三角形的內角以及計算三角形的內角和,并抽查小組上臺把合作探究結果輸入電腦表格一便統(tǒng)計和觀察。但是由于需要幫助學生輸入電腦,不能對每組學生的測量進行指導及詢問,很多學生是運用180度這個結論來量的,不過還是有一組學生測量后得出結論是189°,有了誤差。下面我就引導學生哪個角是180°,以致學生提出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撕下來看看能否拼成一平角,,師生共同撕拼一個任意的三角形,撕拼過程中學生不知如何下手 我對學生進行輔導。但是有時間的有限,不能讓所學生都親自感受一下這一撕拼的過程。但是課件上我運用動畫演示,學生可以親眼看到這一過程。
課堂練習我是通過一個游戲“挑戰(zhàn)不可能”鞏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guī)律,運用課件展示了練習題的多樣化,層次化,有易到難,并運用一些可愛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后有主角“三角形”(音頻)出題帶到“榮譽殿堂”。游戲是孩子都喜歡,在課堂上設計一些游戲環(huán)節(jié)可以激起孩子的活力,調動他們高漲的情趣。但是我覺得這節(jié)課我設計的這個游戲只激起部分孩子的興趣,如果把這個游戲設計成小組比賽或者男女比賽,看誰最終進入“榮譽殿堂”更激發(fā)學生的激情。
總之,本節(jié)課我和學生完成的教學目標,學生也能感受到課件不僅能播放圖片,而且可以播放音頻、動畫。通過這節(jié)課我深刻體會到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可以開闊學生眼界,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教學重點難點可以清晰的展示給學生,可以增大課堂的容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是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多學習和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以致提高學生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6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通過第一學段以及四年級上冊對空間與圖形內容的學習,對三角形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能夠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針對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特點,我備課的主要思路是用生活中的三角形引領學生的活動,通過找三角形,做三角形,說三角形,用三角形,介紹三角形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發(fā)展,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輕松愉快地完成學習目標。
本節(jié)課體現最明顯的特點是:在生活素材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
1、從生活素材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我在引入新課時,出示北京奧運會的比賽場館“鳥巢”,提出把‘鳥巢’與數學聯系在一起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找認識的圖形;出示美麗的斜拉大橋,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測量橋頂到橋面的高;舉出生活中運用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例子,并改變練習十四第3題修椅子的呈現方式,變靜為動,變文本資料為現實場景。這些環(huán)節(jié)都體現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學生體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三角形,數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
2、在數學活動中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節(jié)課學生經歷活動:
(1)找三角形;
(2)說三角形
。3)做三角形,使學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
(4)通過拉一拉,猜想驗證,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5)通過觀察美麗的白沙大橋,找斜拉橋的高,自學探究理解高的含義,學會了畫三角形的高。整節(jié)課學生的學習寓于活動之中,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去發(fā)現、去體驗、去思考、去發(fā)現,達到了化難為易、化隱為顯、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的目的,使問題有效簡捷地得以解決。
數學思想方法上,在三角形的特征時“根據提示,去掉不符合要求的圖形”,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應用,做不同三角形的高等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活動中,滲透了分類、對比等思想方法,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了從活動中汲取知識的全過程,獲得了快樂心情和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
3、從教學過程看,引起我深思的.問題是:
1、對三角形概念中“圍成”的體驗不夠到位。在描述時,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容易定義三角形的概念為有三個頂點、三條邊、三個角的圖形(或封閉圖形),學生很難確切地表述出“端點要首尾相連”,這時我借助找一找活動和多媒體展示,讓學生體會概念中“圍成”、“相鄰端點相連”這兩個條件的必要性,但是這個“相鄰兩條線段端點相連”學生體驗的還不太到位,說明對圍成的理解不夠好。
2、教學中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不夠,體現在下面兩個環(huán)節(jié):
。1)本節(jié)課的引入我還是延續(xù)用2009年備課時設計的《北京歡迎你》和鳥巢來進行,但是發(fā)現08年的奧運會離現在的四年級孩子的生活經驗似乎又遙遠了一些,學生居然問我“為什么北京歡迎你?為什么提到北京?”看來我們的教學設計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找和孩子生活經驗最緊密的事物才能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2)學生板演畫三角形的高時,一個孩子的三角尺放錯了,另一個學生在直角三角形作高時出現了找不清頂點的錯誤,這些錯誤的出現,歸結起來還是對底和高的概念的認識模糊造成的。這個問題的處理,我有點代辦,沒有給孩子放寬畫高的空間,應該讓孩子再正確地放一放三角尺。如果這兩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得到位,會使這兩個孩子以及全班同學對高的認識和畫法更清晰。我感覺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突破得不夠到位。
我最大的感受是:只有多學習,多經歷,多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反思,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一步一步走向有效、高效。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7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單位的改寫,而不是測量。
對于測量物體的.長和寬,學生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那么這個1分米用“米”作單位,寫成分數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數怎么表示?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寫成小數是一位小數,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怎樣把1分米用“米”作單位,接著我讓學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對子互相出一道類似的題讓對方回答。
學生把幾分米用“米”作單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樣把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他們都能說出換算的過程:因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數可心用1/100米,小數就是0.01米。這表明了大部分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都掌握了長度單位的換算,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這樣被攻破了。
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以小組內、全班內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體驗,充分體會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了知識的自主構建。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8
本節(jié)課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點,體現知識的系統(tǒng)性、學生的親歷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guī)律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是:
1、我結合加法交換律為同學們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復習讓學生加深對交換律的'認識,一開始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為下面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礎。2、讓學生讓學生分小組通過自已親身操作、親自計算、親自思考發(fā)現規(guī)律,得出結論。3、在練習中,我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有應用乘法交換律填空;應用乘法交換律判斷。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一點點理解、掌握乘法交換律。在練習中學生出現一些小錯誤,這給認清、理解乘法交換律添上了精彩的一筆。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真正理解了乘法交換律。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是:
給學生表達的空間還不夠。整堂課雖然注意了讓學生自主發(fā)現,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但還是感覺我講得多,給學生說話的空間少。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應該用小問題激起學生疑問,讓學生自主發(fā)現錯誤,說出錯誤原因,而不是教師牽引著尋找錯誤原因。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9
《平均數》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收集和整理數據能力基礎上,從生活實例出發(fā),讓學生充分產生求平均數的需要,進而自主探究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實際問題,體驗運用統(tǒng)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本節(jié)課在教學設計中我突出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什么是平均數,注重引導學生在統(tǒng)計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在比較、觀察中把握平均數的特征,進而運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了解它的價值。對于這節(jié)課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我們班男生平均身高143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等,引出143厘米、140厘米都是平均數、從而激發(fā)了什么是平均數即怎樣求平均數的需求,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給學生充足的探索空間。 在尋找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時,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和交流,教學時,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礦泉水的情境,提出問題,雖然每個同學收集的瓶子數不一樣,但如果假設每個同學都收集了同樣多個,該怎么辦?學生積極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決方法,“移多補少法”和計算等數學思維方法,接著,我又創(chuàng)設了比較兩隊踢毽子的情境,該怎樣比較兩隊的成績?讓學生猜想,出現不同意見,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在小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終探索出用平均數來比較。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他們參與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的理解。 教學中既重視“平均數”的含義和求法,更重視平均數在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在學生已經學過“總數÷份數=每份數”的基礎上得出求平均數的方法是“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整節(jié)課由具體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講解方法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滲透:平均數處于一組數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能反映整體水平,但不能代表每個個體的情況。這樣一來,學生對平均數這一概念的認識顯得更為深刻和全面。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0
我先來說說吧!我是興安三校的李學偉,我代表興安區(qū)四年組全體教師,針對《電視廣告》這一節(jié)課進行反思。如有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電視廣告》是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數與代數”領域的內容,這節(jié)課是學生學習了小數加減法和小數乘除法的基礎上,結合整數四則混合運算規(guī)律,來進一步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體會其運算順序。并利用這一規(guī)律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應用意識?v觀全課,再結合我們全區(qū)四年級教師的研討,我們認為本節(jié)課呈現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用認真?zhèn)湔n、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難點
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我們進行了一次全區(qū)的集體備課。第一環(huán)節(jié)就是做到深鉆教材,確定好這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其次是備足學生,根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及個體差異,把握好教學的關鍵。本節(jié)課的重點定位: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難點定位: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會運用這樣的運算順序來解決實際問題。由于課前的精心準備、精心設計,精心安排、準確定位、預設多維,為教學時突破重點和難點提供了有利條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舊知識為生長點,突破重難點
小學數學是系統(tǒng)性很強的學科,每一個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fā)展,又是后續(xù)知識的基礎。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以前我們學習過的舊知識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之間有緊密的聯系。
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聯系他們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原有的經驗,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因此,本節(jié)課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fā)。教學時我們在課一開始,創(chuàng)設了一個某公司在地方電視臺黃金檔插播一條30秒的廣告,在兩周內消費35.7萬元,這樣的情境,然后讓學生幫忙解決平均每秒鐘要消費多少錢?
這樣一來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給枯燥的計算題賦予情境。同時將知識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下來根據學生板演的算式討論:小數四則運算與整數四則運算有什么不同?最后由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它們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這樣一來以原有知識為生長點,直接由舊到新,即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獲取新的知識。在備課當中我們捕捉住數學知識之間的銜接點,把“遷移”作為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以舊引新、舊中蘊新,組織積極的遷移,從而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三、用形式多樣的課堂練習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通過練習,把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從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我們精心設計練習,關鍵體現了一個“精”字,精就精在新課上設計的練習突出重點也就是新知識點。圍繞知識,重點、多層次一套一套地讓學生練習。
例如:在學生理解了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和計算方法后,給學生設計了多樣的習題。有對運算順序的分析,有針對運算順序的判斷和只列式不計算,還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買牛奶和付水、電、煤氣費等習題,這些多種形式的練習,不但突出了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點,也突破了教學難點,而且還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更是做到了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生活經驗數學化,變“課堂教學”為“課堂生活”。
在此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這自然遵循了課標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無論是對應用題的分析理解,還是對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方法的歸納,都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自主分析,自主總結,自主計算進而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
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再完美的預設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與生成還是會有一定的差距的,在這里提一點建議:
1、就是學生的計算量不夠。由于對應用題的分析和練習時對運算順序、方法的分析過多,學生真正去做題的時間不太多,計算得練習量不夠。
2、學生基本的口算、計算能力還比較差,運算技巧不夠靈活,使得課堂練習的節(jié)奏不快,還得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由于借班上課,對學生了解不夠,不能完全面向全體,評價不夠及時。4、預設不到位,課堂生成處理過于草率。
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將以學生的基礎和能力平衡發(fā)展為己任,在充滿激情,開展工作的同時,不忘及時反思,將學課標、鉆教材、研教法、探學法,作為提升自己的必經之路。通過我們全區(qū)四年組教師的研討總結出了一個真諦:那就是教學是我們的事,教會了是高興的事,會教了是幸福的事!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1
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小數加減法在意義上、計算方法上和整數加減法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數的范圍擴大了,學生感覺有些陌生。課堂開始創(chuàng)設情境,現實而富有吸引力,讓學生感覺到小數就在我們的身邊,小數的加減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提煉出數學的問題直入中心,通過學生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交流各自的學習方法、概括歸納出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整個過程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互動模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關注學生學習成功的體驗。為了更好的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層次,有步驟的安排了練習題,并適當拓展、延伸。
小數加減法的教學,旨在讓學生經歷小數加減法的筆算過程,理解掌握筆算方法,同時結合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應用價值,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教學設計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為基準,把握好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自主嘗試中,探索新知。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加減法、小數的意義和性質以及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具有相當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學進程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自己去探索、去獲取知識。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學生都有獲得成功學習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對“列豎式要對齊小數點”這個重點和難點教學時,兩個書寫格式對比演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相互質疑。利用學生出現的問題,緊扣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開展深入的討論和爭論,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自主提煉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練習內容回歸生活,“商場購物小票”這一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通過感受生活,讓學生明確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內涵。
在教學中教師應經常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實踐數學的過程中及時掌握所學知識,感悟數學學習的價值所在,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事物,想身邊的事情,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有用,要用數學”,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地去參與、去體驗,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理解、吸收、內化、思考等過程進行知識建構,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實踐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2
折線統(tǒng)計圖是在學生學習了條形統(tǒng)計圖并初步掌握了統(tǒng)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tǒng)計圖和條形統(tǒng)計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而且兩種統(tǒng)計圖在生活中也有著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tǒng)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條形統(tǒng)計圖側重于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tǒng)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發(fā)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變化的趨勢。 我在教學本節(jié)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tǒng)計圖
數學依賴于生活,并從生活中抽象和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時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我覺得如果選擇學生身邊熟知的例子,他們會更樂于接受。學生參觀科技展的情景,對于學生其實并不陌生。教學過程中強調讀統(tǒng)計對象和項目,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坐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局部,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fā)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tǒng)計圖所反映的數據。
二、在感知折線統(tǒng)計圖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
折線統(tǒng)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一些條形統(tǒng)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折現統(tǒng)計圖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tǒng)計圖到折線統(tǒng)計圖的演化過程,且采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出示兩幅圖來進行比較,這樣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tǒng)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當然,從數學、從現實意義上來說并不是所有的條形統(tǒng)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老師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tǒng)計圖的表象后,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tǒng)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tǒng)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折線統(tǒng)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fā)揮,而對于每個學生獨特的思想和做法,我又不急于給予評價孰優(yōu)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制折線統(tǒng)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后,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fā)展,還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統(tǒng)計圖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切的體會到了數學的作用。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3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難點,它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及到加法運算。教材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處理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著“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參與共同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fā)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己所教案例,對本節(jié)課教學策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一、教師要深入了解各層次學生思維實際,提供充分的信息,為各層次學生參與探索學習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沒有學生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學生主體的主動發(fā)展,教師若不了解學生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部分學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復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學生比較容易接受。
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列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學生能自由發(fā)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到通過計算發(fā)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于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
三、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抽象——具體。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guī)律。在尋找規(guī)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表揚,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fā),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
四、在學習中大膽放手,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guī)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發(fā)現規(guī)律,驗證規(guī)律,表示規(guī)律,歸納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jié)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4
折線統(tǒng)計圖是小學階段統(tǒng)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該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對基本的統(tǒng)計過程和描述數據的方法有一定的體驗的基礎上學習折線統(tǒng)計圖,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折線統(tǒng)計圖的布局敏感并能嘗試進行較為合理的布局。同時更重要的是能了解到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在這節(jié)課中,我在課中讓學生通過觀察課件后,自己嘗試著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在制作課件的時候由于出于對學生作圖能力的考慮,同時更重要的是為了照顧好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該知識的掌握,我充分利用自我的電腦的水平,把制作折線統(tǒng)計圖的全過程用照相機拍攝下來,制作成一個個的基本作圖程序,讓學生能更加清晰地知道作圖的過程。同時更主要的是降低了部分學生由于對文字的理解不太好的局限,通過形象的、具體的演示,掌握基本的作圖。由于學生本身存在的差異,制作出來的結果也出現三種不同的狀態(tài)。有的圖形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我不急于告訴學生那種正確,而是利用這基礎性的資源。把不同的作品進行展示?紤]到不打擊中下生的學生信心,我避免了拿一些學生較為困難的學生的作品,而是在評比的時候讓他們也嘗試加入到裁判的角色里面。同時讓學生小組討論:為什么有的位置偏高,有的居中,有的偏矮?通過討論交流,學生明白那是由縱軸的間距決定。初步感知要使折線統(tǒng)計圖美觀、合理,必須合理確定縱軸的間距。接著設計了一組數據,讓學生根據幾組數據的特點對縱軸間距的設計,找出最高點和最低點,進一步建立對折線統(tǒng)計圖布局基本的敏感。通過練習、討論、交流,使學生感悟到如何合理的`確定縱軸的間距,使整個折線統(tǒng)計圖畫的居中。
讓學生感悟到統(tǒng)計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數學問題,數學知識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下課前,我還拋出一個這樣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fā)現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融為一體“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了折線統(tǒng)計圖,你們知道它對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嗎?”生1:“醫(yī)生用折線統(tǒng)計圖反映病人的體溫變化情況”。生2:“我們可以用折線統(tǒng)計圖反映自己的身高隨著年齡增長的變化情況”。生3:“要反映某個同學的學習成績是進步還是退步,也可以用折線統(tǒng)計圖”。前面兩個學生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而第三個學生的回答,卻令我出現了短暫的思維“定格”,特別是在淡化考試的今天是否能用分數來作為評價的素材呢?我立刻打消了自己的疑慮。我想要充分發(fā)揮折線統(tǒng)計圖的作用,將全班的平均成績作為原始數據畫出一條折線,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畫出自己成績的折線,還可以設計各種類型的折線統(tǒng)計圖------這些統(tǒng)計圖可以提高學生自我反思的針對性,以便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超越自我。
在該節(jié)課里還是存在了一定的問題,或者是因為我時間的把握還是不太好,學生在制圖的過程花費了較多的時間。對于后面的概括也變得較為倉促。學生中一些問題還沒有能及時的得到有效的改變。特別是有所研究的幾個學生中還是出現了制圖不完整,有時候忘記了標明擰數據的情況,還有的是有一個學生把折線的起點連到了0刻度上,這也是我自己所忽略的。另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明顯看出來不太好,有較多的學生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作圖的過程。所表達的語言都是不全面,不夠準確的。其實學生的表達也暗示了學生對于該過程的掌握還是不太穩(wěn)固。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15
4月27日上午第一、二節(jié)在本班上了一節(jié)校內教研課:《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是高效課堂模式下的兩節(jié)課。這是在學習整數加減法和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這節(jié)課要讓學生知道計算小數加減法要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成功的喜悅,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我在設計導學稿時,關于教學情境,教材上呈現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的主題圖,其意圖是讓學生觀察主題圖中的幾輪成績去學習小數的加、減法。然而我經過反復琢磨,決定放棄教材上的主題圖,理由有二:1、對“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沒有什么印象,他們那時才三、四歲;2、學生跳水比賽規(guī)則不熟悉,不知道成績是怎么計算的,另外對于一些外國的國旗、選手名字很陌生,讀起來甚至很拗口,這些都不便于學生自主探究;谝陨系'認識我直接出示計算題目,讓學生嘗試計算。計算題目分為三個層次:相同數位的小數相加減,不同數位的小數相加減,整數與小數的相加減。
我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學習,讓學生獨立的嘗試列豎式計算,然后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辨別哪種豎式是正確的,哪種豎式是錯誤的,并集體分析錯誤的原因,說說正確的豎式該怎么列,最后集體展示。
課堂教學時我發(fā)現只有少部分學生嘗試獨立完成用豎式計算時會受到整數加減法的影響,考慮到末位對齊,也有幾個學生把整數和整數對齊、小數和小數末位對齊,絕大部分學生完全能憑借學習整數加減法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的經驗,通過自學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
上完課后感覺學生的表現還不錯,課堂上發(fā)言很積極,個個都參與學習,所有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都能掌握。不足之處:應設計改錯題目,這是防微杜漸的練習,預防小數點不對齊,計算結果不化簡,掌握計算方法但計算不仔細等。
我們不可能走進兩個完全一樣的課堂,正如“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教學如棋局,如何提升我們的課堂駕馭能力,我想只有:厚積薄發(fā)!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02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18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優(yōu)選)07-08
(熱)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7-08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2-20
北師大版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04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22
四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5篇06-24